具足四种对治力至诚忏悔,业障可以完全清净。
四对治力指的是忏悔的所依、忏前之心、戒后之心、行动对治。
如果心不在焉,嘴里念诵忏悔文,心里却想着别的事,或者东张西望,周围有什么动静,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去,或者没有至诚恳切的忏前戒后之心,那么业障或许能减轻,却无法净除,所以大家在忏悔时要尽力做到具足四种对治力。
01
所依对治力
我们需要依止一个对境来进行忏悔,这叫忏悔的所依或依止力,包括内依止力和外依止力。
内依止力指信心、悲心、出离心、菩提心等。
外依止力是观想金刚萨埵。
▎内依止力
首先对金刚萨埵生起坚定的信心,并且发愿为了一切有情获得佛果而精进忏悔。从一开始就明了自己念修金刚萨埵不是仅为净除自己无始以来的罪业,而是要代一切众生消业,为了这个社会,为了这个时代,为了整个世界。从一开始就有这种决心和胸怀。
信心和菩提心对于净除业障来说非常重要。皈依的本体是信心,如果对金刚萨埵的愿力和威德力半信半疑,忏悔时就会意志犹豫,从而不能完全地发露罪业并痛下改过的决心。至于菩提心,《入行论》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自相续中若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则往昔所造的一切罪业自然消灭。
▎外依止力
在皈依、发心之后,是观想金刚萨埵圣尊,这也是第一种对治力中的外依止力。
先请一幅金刚萨埵的唐卡或图片,反复观看,把画面包括其中各个细节都深深印在脑海中。
初习观想时,很难一下记住佛像的全部细节,更不用说把佛像完整地观想清楚了。所以观想由仔细观看佛像开始,有时候重点看佛像的脸部,有时候重点看手部,有时候看绫罗五衣,有时候看珍宝八饰,有时候看整体,有时候看局部。如此反复熏习,慢慢地,佛的形相便会印在心中,这时即使不看唐卡或图片,也能清晰地观想起金刚萨埵佛尊,如在目前。
皈依、发心、观想圣尊三者具足,忏悔便有了强大的依止力。
02
厌患对治力
悔过力是四对治力中的第二种对治力,要从根本上净除恶业,悔过力必不可少。
乔美仁波切曾说,“若无悔心忏不净”,没有悔心,业障是无法忏净的。所以我们在修法的这一步,不要只是模糊大概地想一下:自己造了很多恶业,现在忏悔,轻描淡写的,然后匆匆念一遍忏悔文,就算是交差了。
无始以来至今生,有的恶业是在愚昧无知的情况下造作的,有的是明知故犯,有的是身不由己,然而不管是怎样造作的恶业,都不会空耗,苦的种子结出的苦果迟早得由自己来咽。想到这里,不禁为以前造作的恶业给自己和其他众生带来的无限痛苦而感到深深的惭愧和悔恨,又为自己的将来而忧虑,痛苦的戏码还将一遍遍上演,自己被业力牢牢困住,不得安乐,不得自由,而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所作所为造成的,如今真是后悔到心痛!
每一遍修此忏法,都应该花时间去回忆自己的恶业、过失,越是具体,悔过之心就会越强烈。
03
返回对治力
第三种对治力是戒后,下定决心从今往后就算死也绝不再造过去曾经造作的恶业。恶业的种子已经种下,有的甚至已经发芽,要阻止它最终结出恶果,就必须断除它生长所需的条件。戒后,不造作新的恶业,就像是不给种苗浇水、施肥,这样它就很难成长。
有人觉得造了恶业通过忏悔可以清净,所以继续造恶业没关系,以后忏悔就是了。这样毫无惭愧畏惧之心,忏悔只是形式而已,不会有很大的效果。即使有悔心,“后无戒心罪不净”。一边后悔播下了种子,一边又不断绝种子的养分,种子还是会伴随着你的悔恨而茁壮成长并最终结出硕果的。
以前造过的恶业能完全戒掉不再犯,自然是最好,如果一时不能完全戒除,也要向这个方向努力。比如,先下决心一个月不再犯或一年不再犯,然后逐步延长直到彻底戒掉,就像人们平常戒烟、戒酒那样。我们戒的是所有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行为。
04
现行对治力
我们的心念无法同时既向善又向恶,就像我们不能同时既向左转又向右转。当心中生起善念,恶念不用压制便会自然消失。
当身语造作善业,便能自然地避免造作恶业。所以我们要断恶,还要行善,通过行持善法来有力地对治恶业。这就是第四对治力——行动对治力。
除持诵金刚萨埵心咒外,座间还可以随缘行持其他善法,比如礼佛、放生、供灯、随喜、一切善根回向菩提等等。
藏地有句俗话“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意思是说跌倒是因为地,站起来也是借助地。以前造作过恶业之处反过来能成为积累善根的地方。以前杀生,之后不杀生了,且还要放生护生;以前不与取,以后不偷盗了,且还要上供下施、诚实无欺……如此以十善业对治十恶业,反染为净,转恶成善,过去曾经造作恶业之处都转成善根,清净业障的同时积累功德。
05
做不到具足四种对治力怎么办?
至于要从根本上清净无始以来的罪业,则需要如法念诵十万遍百字明。也就是说,在座上结合严密的观想并具足四对治力,如此念诵十万遍。对初学者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但千万不要因此而不念百字明,或者想等到自己把所有世俗的事情忙完,真正空闲下来,再好好打坐念百字明。
世俗的事是忙不完的,我们这一生的寿命却有限,所以即使现在做不到在座上边观想边念诵,或者不能同时具足四对治力,也要坚持念。座上念,下座后念,观想清楚念,观不清楚也念,以信心摄持念,以菩提心摄持念,在追悔之心中念,在断恶的决心中念,有一种对治力念,有两种对治力念,四对治力俱全念。
总之,只要有条件就念,念珠不离身,随时计数。久而久之,持咒之力自会纯熟。
注:本文根据希阿荣博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生命这出戏》第五章 生命可以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