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小常识 | 福报
发布时间: 2021-02-19 06:00:00 关键词: 福报,离苦得乐

原创插画:喆


福报,顾名思义,福德的果报,是往昔世行善积福的善果。俗话说:“勤劳如山王,不及积微福。”华智仁波切说:“如果没有前世的福德因缘,甚至解决暂时的温饱也成问题。”今生我们所感受到的每一分快乐幸福,都来自于往昔所积累的福报。到底什么是福报呢?



01

福报——离苦得乐的机会


所谓福报,即是离苦得乐的机会。这里的关键是离苦得乐,所有能帮我们实现这一点的,都是福报,否则就不是。



02

福报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很多人都认为拥有财富、权力、地位、健康等是福报大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拥有这些就一定过得好、没痛苦。有些人能利用手中的财富、权力去做善事,惠及自他;有些人却是去作恶,害人害己。可见,财富地位是福是祸没有绝对。大家都认为好的事,放你身上不一定好;都认为不好的,也许对你来说恰恰是你需要的那个“好”。


在某些地区,子女多被认为是有福气的;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子女多意味着负担或责任,而不是福气。某些人眼中,闲适是福气;另一些人眼中,忙碌是福气。


总之,福报其实是相当个人化的,并不像我们通常想当然认为的那样有个统一的标准——有福就是有福,没福就是没福,搁哪儿搁谁身上都一样。



03

荣华富贵,并不难求


有一位居士看见电视里播放名人显贵的镜头,对我说:师父,这些人福报这么大,以前一定做过很大的善事。我说佛经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曾有个穷人拿着一把豌豆准备向一位新娘抛撒,以示庆贺,这时正巧遇见德护如来前往城中,穷人生起极大的信心,将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钵中,两粒触到佛的胸口。以此异熟果,他转生为南瞻部洲的转轮王;以四粒豆落入佛钵中的果报,执掌四大部洲的国政八万年;两粒豆接触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报是成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另一粒的果报是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释王朝中与帝释天平起平坐,共同执掌国政。世间的荣华富贵其实并不难求,也不需要很大的福报,且再怎样荣耀光鲜,还是烦恼不断,难得安乐,多大的权势也敌不过生老病死。若能勘破这一层,生起出离心、菩提心,那是真正有大福报。



04

修行者的福报


离苦得乐有程度之分。前面所讲世俗一般认可的这些福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帮我们解决问题、远离苦恼,是暂时、片面、不确定的,一个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更多问题的产生,苦恼一个接一个前赴后继,单纯的安乐几乎片刻也没有,往往福报本身也会变成苦恼的因和缘。因为看到这一点,佛法的修行者才不会刻意去追求所谓世间福报,有些像晋美林巴尊者这样坚定、有能力的行者,甚至会发愿说:不要让我的福报以此种方式显现出来。


大成就者不是没有福报(即离苦得乐的机会),他们当然有,而且是更持久、全面的离苦得乐。对修行者而言,福报的大小是以解脱苦因及苦果并证悟实相的机会来衡量的。


其实我们如果那么想求福报,不如勇敢一点,就求个大的——祈祷上师加持自己在这一生中证悟自性、成就佛果吧。



05

积累福报,始于点滴


同样是一段生命,用在行持善法上,就会为自己积累福报,走向更加光明和安乐的去处;用在造恶业上,就会把自己推入黑暗和痛苦的境地。


佛教修行最基本的要求是断恶行善,断恶指远离十恶业, 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远离贪心、远离害心、远离邪见。在此基础上,再行持相应的十善业。不用说解脱道,即使只求人天福报,也是要努力做到这些的。

 

* 本文根据希阿荣博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寂静之道》第二部 修行纲要

《寂静之道》第三部 六度万行

《生命这出戏》第二篇 生命的平等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第二章 暇满难得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第七章 依止上师

《透过佛法看世界》辑一  透过佛法看世界